因為外公是教師,母親從小家境不錯,后來她選擇愛情,嫁給了同村的我爸。那時日子過得雖苦,但兩人相濡以沫,日子也算美滿。自我和妹妹出生后,本不寬裕的家庭便捉襟見肘,爸媽開始為生活奔忙。
母親是個要強的人,那時候鄉(xiāng)下的土地不多,能帶來額外收入的作物就是金針菜和蠶桑。家里的金針菜有近兩畝,無論是烈日當頭或是刮風下雨,母親總是挎著一個口袋在地里一趟趟地奔走。他們兩個人養(yǎng)了八張蠶,蠶寶寶快要吐絲的前幾天,整個白天都要打桑葉喂蠶,夜間還得再喂兩遍,十分熬人,可他們還是咬牙挺了過來。家里蓋起隊里第一間瓦屋,成為了他們最快樂的時候。
母親也是一個善良的人,不論是親戚還是鄰居,只要遇到困難,總會第一個想到她。我上初中時家里買了隊里唯一的一臺縫紉機,母親買了兩本縫紉書就開始忙著給東家做衣服,西家縫褲子。去年年底,我那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又親手做了一件棉襖給我,說如果穿不出去就在家穿。起初我并沒在意,后來試穿發(fā)現(xiàn),是一件中式的襖,穿起來大小合適,穿出去更是羨煞旁人。
母親還是個正直的人,只要我和妹妹犯了錯,總是要求我們主動認錯,并且從不偏袒。在村里誰家要是有個什么矛盾,只要她在,事情總能解決。如今母親在城里生活一晃也有二十年了,一回老家,鄰居們不論多遠總會來看看她,找她聊聊家常。
母親這輩子做過兩次手術,第一次手術時我在上海,沒在她身邊,讓我心里十分愧疚,我流淚的時候她還安慰我說,不叫我知道是怕我擔心。第二次手術時我被單位借調(diào)到鄉(xiāng)鎮(zhèn)工作,我想請假回來陪陪她,可她怕耽誤我工作,始終堅持不讓我回來。
“當家才知柴米貴,養(yǎng)兒方知父母恩”。如今父母都老了,我的孩子們也逐漸長大,可無論我多大在他們心里永遠都是個孩子,他們永遠疼愛著我們,為我們著想。我想,現(xiàn)在應該就是我人生最幸福的狀態(tài)了。
, |